• 微信图片_20200223153525.jpg
  • 微信图片_20200223153534.jpg
  • 微信图片_20200223153522.jpg
  • 微信图片_20200223153514.jpg
  • 微信图片_20200223153518.jpg
新闻关注
全力答好示范区建设“联考卷” 青吴嘉交出一周年靓丽成绩单
2020-11-03 13:58:54

2019年11月1日,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(以下简称“示范区”)正式揭牌,为奔跑中的青浦、吴江、嘉善拧上了新发条。更高起点、更高层次、更高目标,一幅宏大而没有范本的高质量发展画卷由此开始书写。

一年来,示范区始终将生态绿色作为最鲜明的底色,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、互联互通、民生改善的新路径,形成了32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。示范区内,60个亮点项目全力推进,华为、英诺赛科等高端项目纷纷落子,点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,一片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正在吴根越角加速崛起。

生态共建 筑亮生态基底

一条太浦河,将青浦、吴江、嘉善三地紧密串联。2019年10月30日,在太浦河畔的汾湖公园,青吴嘉三地联合举办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治水启动仪式”,开启了三地联合治水的创新模式。转眼一年过去,依旧是10月30日,在同一个地方,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治水再深化主题活动”成功举办,标志着一张优秀的治水成绩单在示范区成立一周年之际发布,也标志着跨区域协同治水得到了进一步深化。

青浦区水务局副局长陆晓峰告诉记者,以往水务部门单纯以水治水,以治理水体为主,是水环境治理的1.0版本;而河长制的建立,让以水治水发展成为水岸同治,跨部门联合治理是水环境治理的2.0版本;随着示范区的建设,水环境治理迎来了3.0版本,也就是青吴嘉三地联合河长制的建立,跨部门联合治理再次上升为跨区域联合治理。

日前,青吴嘉三地协同开发的示范区联合河长制信息化平台正式上线,将进一步加强示范区跨界河湖信息共享,深化跨区域一体化协同治水;三地还明确了16个联合治理项目,总投资约13.15亿元,重点以太浦河、汾湖和元荡治理为主,其它交界河湖系统推进;此外,太浦河共保联治江苏先行工程启动,该工程将从保障水安全、提升水环境、美化水岸景观等方面系统谋划,通过堤防达标建设、滨水缓冲带建设等一系列措施,把太浦河打造成为城水相依、人水相亲的生态绿廊。

吴江区水务局副局长王舟介绍,示范区“联合河长制”建立一周年以来,三地统筹推进重点跨界水体联合治理,共同促进河湖品质提升,持续放大水生态优势;同时,推进河湖治理向社会综合治理延伸,从交界村联合治水护河开始,逐步发展为三地党建、民生、社会综治等工作的交流。“通过三地联合治理,我们吴江的三类水河湖已经从20多个提升到了50多个,效果十分明显。从水上到岸上、从联合到融合,联合河长制将我们三地紧紧相连,共同推动构建示范区生态绿色命运共同体。”王舟告诉记者。

民生共享 加速互联互通

“现在我们正位于元荡桥的中央,我的右脚站在青浦区,我的左脚站在吴江区。”汾湖高新区建设局局长姚俊告诉记者,这座元荡桥直接连接了青浦东航路和吴江康力大道,虽然全长只有180米,但却打通了吴江与青浦之间的断头路,缩短了两地的空间距离,让两地百姓无需再绕道通行。

一体化带来的红利还远远不止这些。在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,一家全新的互联网医院应运而生。日前,长三角(上海)智慧互联网医院投入运行并成功开通医保异地在线结算,该院整合长三角区域优质医疗资源,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流程,打通了长三角居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较好地满足了示范区老百姓的医疗服务需求。

走进这家互联网医院,现代感和科技感扑面而来。据了解,这家医院采用了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5G网络等新兴技术,推进互联网医院、远程医疗协同、数据互联互通三大平台以及远程会诊、远程影像、远程检验、远程病理、远程示教等五个中心的建设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办副主任朱延军告诉记者,通过这些平台,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医生,无需到实体医院,更不用到吴江、嘉善,直接坐在中山医院的本部,就可以接诊长三角地区的病人。

随着长三角(上海)智慧互联网医院医保异地在线结算的成功开通,示范区三地参保人员通过互联网医院,使用手机就能完成复诊配药和在线支付,大幅改善了示范区就医体验,群众就医便利度得到显著提升。吴江市民陈阿姨的女儿定居青浦,以往患有糖尿病的陈阿姨必须带足药才敢去青浦小住。“现在忘记带药也不怕了,我拿着吴江的医保卡就能直接到这里配药。”陈阿姨欣喜地告诉记者。

吴江区医疗保障局医疗待遇结算科科长沈益丰介绍,按照示范区异地就医门诊免备案政策,示范区参保人员在门诊时无需办理备案可直接刷卡结算。目前,这项政策已惠及示范区230多万参保人员,并覆盖区域内符合条件的85家医疗机构。

产业协同 集聚创新资源

由盛虹集团和东华大学牵头创建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于2019年6月25日正式获工信部批复,成为全国第13家、江苏省第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。该中心采用“企业+联盟”模式,由长三角地区15家行业龙头、骨干企业和高校组成股东单位,发展了100多家创新联盟单位,形成了涵盖国内纺织纤维完整产业链的“最强创新协同平台”。

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、盛虹集团总工程师梅锋告诉记者,中心充分整合股东单位资源,通过围绕项目研发合作、共性技术服务平台、中试基地、技术成果转化、公共测试平台等方面,为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家产业升级提供有力保障。“我们主要瞄准行业关键共性技术,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‘卡脖子’问题。”梅锋表示。

在示范区汾湖先行启动区内,一家秉承“创新引领时代,同心筑梦中国,用‘芯’点亮未来”使命的企业——英诺赛科正在争分夺秒地建设中。英诺赛科掌握8英寸硅基氮化镓材料、器件及集成电路设计、制造全产业链核心技术,将建成世界首条采用IDM模式8英寸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硅基氮化镓大规模量产线。

英诺赛科工厂运营副总经理王培仁告诉记者,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一期厂房建设及生产设备搬入,计划将于2020年11月底实现通线试产,2021年4月正式投产。“对于我们企业来说,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在长三角地区都能找到。我们选在汾湖建厂,就是希望把产业链聚集起来,以科技创新为驱动,抓住历史机遇,抢占半导体产业新高地。”

随着示范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,汾湖对于产业导入、企业入驻的要求不断提高。“相关企业按照创新、协调 、绿色 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,已经或正在量身定制符合长期发展战略、具备鲜明特色的区域动能提升方案。”副区长、汾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炳高表示,示范区一定是未来可期的。

据了解,今年前三季度,示范区两区一县合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.8%,逆势上扬,实现正增长;新增企业登记数量同比增长12.6%;实到外资同比增长31.8%。示范区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热土。